“太感谢了!外面下暴雨、屋里漏小雨,要不是你及时赶到,我们就危险了。近日,家住津市市襄阳街街道古大同社区老果园区12组的王大秀奶奶,握住刘东的手感激地说道。
刘东是襄阳街街道应急办主任。自1996年从部队转业至街道工作以来,他扎根一线27年,以受灾群众满意为标准,从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救发力,增强辖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一方平安。
防汛救灾抢在前
(资料图)
今年6月,湖南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及大风天气,津市市襄阳街街道受影响严重,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较高,考验着基层应急管理干部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
襄阳街街道的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古大同社区老果园区。此地南北宽约300米,地形狭长,山势陡峭,平均海拔高度347米,山坡下一条依山村道贯通居民住宅区。加之此地属于泥盆系中黄粉砂地质,干燥状态岩性坚硬,湿水后极易软化,当地群众戏称“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
为做好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刘东带领街道工作人员前往老果园区,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提醒群众注意安全。考虑到险情加剧,街道决定对老果园区王大秀等24户重点户采取紧急避险转移等措施。
由于重点户居民大多是住在半山腰或山涧,救援车辆无法直接进入,刘东便和干部、志愿者等通过人力方式,将24户38人背出家,转移到安全区域。
暴雨侵袭的一周里,刘东的身影活跃在老果园区角角落落,马不停蹄地开展转移、监测、慰问等工作。他对各处隐患点进行逐个排查,确认地质灾害点没有人员出入、没有土石松动现象,安排专人在隐患点值守,进行不间断巡查,并在附近张贴警示标语。
今年以来,刘东组织和参与转移古大同社区、阳由社区等社区重点住户60余户次。“从我到街道以来,还没有出现一例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刘东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
从门外汉到应急老兵,刘东一直秉持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
各类规章制度纷繁复杂,我就用在笔记本上抄录重点知识的‘笨办法’,走到哪带到哪学到哪,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回顾学习。”他深知,应急管理工作综合性很强,只有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多年来,刘东认真学习《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应急管理事业贡献力量。
为更好地承担责任和使命,刘东凡事抢在前干在前,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传帮带,一起干
“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在刘东看来,预先防范比事后救助效果更好,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是关键所在。
1998年,古大同社区老果园区平垸行洪移民后,现有73户160余人,大多居住在依山而建的陡坡地带,居住场所狭窄,人车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很差,汛期极易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是湖南省挂牌的滑坡群地质灾害隐患点。这里居民平均年纪70多岁,多为留守老人,不是听力差就是视力不好,沟通极为不便。
“想要增强他们的灾害预防意识实在是太困难。”面对困难,刘东选择迎难而上,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召集灾害信息员开会碰头,群策群力想出了“金点子”:制作人性化的防灾减灾救灾小卡片及宣传册,通过入户上门一对一贴心讲解的方式,带上一些生活物资,既送温暖又搞宣传,一举两得。
在具体落实中,刘东带领大家分工合作,一组人负责针对老果园区山洪滑坡的地质灾害设计宣传卡片,卡片上不仅包含了滑坡引起灾害的原理及风险,也包括了应急流程、灾害逃生路线,应急联络人员、联系电话,可谓是“一卡在手、安心无忧”。另一组人则是负责采购应急物资、生活用品,为居民送温暖。
就这样,在刘东的带领下,灾害信息员一次次入户到居民家中定点宣传,切实增强老果园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灾前预防宣传的成功让刘东备受鼓舞。他按照集约高效原则,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将现有各类信息员资源整合,建成以街居“两委”干部为主,党员、志愿者、巡河员、护林员等为辅的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的灾害信息网格队伍,实行包组包户,并依托政务会议系统,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应急广播、微信群发、电话通知等方式建立街道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组织模拟报灾演练等方式,刘东和同事定期组织开展灾害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灾害应急处置、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核定等培训,使灾害信息员“一专多能”。
现如今,襄阳街街道灾害信息员平时进行宣传,灾害来临前根据上级指令和各项预案,及时推送和发布预警,灾害发生时组织群众避险,灾害发生后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形成了系统的群测群防体系。
独木不成林,要做好救灾工作,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刘东在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不忘对社区灾害信息员进行传帮带,在社区和上级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他的积极协调下,襄阳街街道和社区的信息员经常互相交流,收集灾情信息,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很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