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力让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感,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就是我的‘救星’……”近日,市救助管理站成功帮助一位流浪人员找到了工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仅仅是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下,市救助站积极探索并打造 “一点一面一平台”的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了协调有力的救助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据悉,今年一季度,该站共救助622人次。他们以专业与担当,情怀与坚守,探寻与倾听这座城市中微弱的声音,救援和帮助意外陷入困境的人员,让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常态化开展街面巡查和救助
去年2月底,农历正月,寒风刺骨,一位身着宽大棉服的大爷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步走进了怀化市救助站的大门。
这位大爷50多岁,工作人员初见他时,他栖身在锦溪桥下。常年的流浪生活,使得大爷对陌生人有着极强的警惕心,不让人靠近。之后的一段时间,工作人员经常带着水与食物去看望大爷。在大爷生病时,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一起把他送往医院看病。一次次的真情服务,一次次的关心问候,大爷的心扉也一点点被工作人员打开。那次病好后,工作人员再次向大爷提出去救助站的建议,大爷终于点头答应了。
“谢谢你们,我这个老头子,你们不但不嫌弃,还对我这么好,你们是好人。”大爷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
穿梭于怀化的大街小巷,足迹遍布了城市偏僻的角落。市救助站创新并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组建义工队伍,组建由“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组成的常态街头主动救助车巡人巡队伍,负责对辖区内人员聚集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道路和主要场所以及城郊接合部流浪乞讨人员的巡查、劝导工作,劝其正常就业、进站受助或返乡。对不听劝导的流浪乞讨人员告知流浪救助政策,发放救助卡,采取跟踪劝导、就业帮扶等方式对其进行持续救助服务;对需长期跟进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个案服务。
“我们通过街面巡查备勤、走访调查,摸清主城区内露宿街头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情况,编制了流浪地图,制定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市救助站负责人王科说,并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行动为契机,做好暑期、汛期、寒冬等极端天气巡查救助工作,还积极探索临时救助到养老院、到爱心企业等的外展服务模式,拓宽爱心渠道。
全社会营造“发现、报告、救助”的氛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人社局等责任部门协同联动,街道、社区、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全力配合,志愿者、义工、心理协会等民间团体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责任单位+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多主体联合、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常态化街头主动救助模式,成为我市主动救助服务的一大特色。
“遇见流浪人员第一时间拨打救助热线2119090”,通过持续开展社区宣传、政策宣讲、重点人群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包括街面摊贩、环卫工人、的士司机等社会面人员都了解救助热线。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共计宣讲200余场,发放救助宣传手册、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共同关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氛围。
全方位搭建救助关爱保护架构
市救助管理站搭建“市民政局统筹指导+市救助站具体实施+乡镇(街道)社工站平台支援+项目社工跟进服务”的“四位一体”全方位救助关爱保护架构,实现了救助管理工作无缝链接。
去年9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小何、小刘排查至舞水一桥桥底时,遇见一位特别的老人。老人原本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不料亲人相继离世,承受不住打击,便开始了流浪生活。看着老人双眼噙泪,小何、小刘一再宽慰、劝解,当老人说出自己的诉求:“我想要热闹一点,然后干净点的房子。”小何马上联系了鹤城区社工站的社工,经过一番联系与实地考察后,为老人对接到了环境优渥、设施齐全的养老院。
近年来,市救助站在救助中不但“兜底线,救急难”,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外,更注重其心理建设、多元发展需求的回应,让怀化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