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洞庭湖候鸟保护国际论坛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年会开幕式在岳阳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2月19日讯(记者 李璐 通讯员 郭尧)如何进一步保护湿地,给候鸟更好的栖息环境?鸟类智慧监测等先进技术怎样实际应用?2月18日下午,洞庭湖候鸟保护国际论坛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年会开幕式在岳阳举行,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内自然保护机构、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百余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洞庭湖“护鸟大计”。
极度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五年再次现身洞庭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是全国候鸟迁飞的主要通道省份中之一。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被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丰富的湿地资源,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洞庭湖生态保护,分别实施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022年)》《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全面清退了湖区污染企业,清理湖区自然保护区内欧美黑杨,打击非法采砂,拆除湖区矮围,并通过建章立制、生态修复、巡护值守、科研监测、补水补食、强化执法等措施,保护洞庭湖区候鸟及其栖息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多样性、稳定性持续增强。
据悉,2023年1月,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水鸟37.83万只,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1.5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类与数量逐年增加,国家“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五年再次现身。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明旭表示,下一步,湖南将认真落实《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部署要求,虚心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将候鸟监测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中展现新作为。
小天鹅芈月飞行轨迹图。
推动候鸟监测技术创新 助力候鸟迁徙研究
候鸟迁徙研究是近年来鸟类学热点领域,利用科学技术能获取其精准的迁徙路径。
2022年初,在洞庭湖流域被救助的一只小天鹅芈月追踪轨迹显示,2022年2月底,芈月从东古湖出发,同年5月中旬抵达西伯利亚格达半岛,北迁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从东古湖至西伯利亚格达半岛直线距离是5000公里,但实际飞行路线非常曲折,远不止5000公里。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正旺介绍,2021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利用卫星追踪发现这些北极游隼主要使用5条迁徙路线,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鉴海防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鸟类智慧监测已突破复杂场景下的动态多目标监测、识别、追踪、分析等系列软硬件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在开放场景下的实际应用,完成对鸟类数量、种类的识别,还具有自动修正功能。
新入盟成员单位授牌现场。
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由国家林草局于2021年6月18日候鸟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候鸟资源保护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需要,致力于推动候鸟监测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候鸟保护水平致力于规范候鸟动态监测活动,着力解决重大战略需求与共性关键技术,互助合作共享资源信息成果,保障候鸟迁徙安全。大会为7家新入盟成员单位进行了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