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有道看湘潭》系列报道四
(资料图片)
锰矿:综合治理, 百年老矿蝶变成矿山公园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廖艳霞
仲冬时节,冬阳暖照,沿着依山而建的步道缓行,来到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一幅静谧绚丽的风光图尽收眼底,这里是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旁的雨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批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里是一个已获批两年的省级高新区。
如果不是公园宣传栏的介绍和治理前后图片的对比,很难想象,现在矿山公园,之前曾经是乌黑一片、千疮百孔、废渣遍野、废水横流、污染严重的不毛之地。
湘潭锰矿,一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关闭矿区在一片废墟上实现完美蝶变,主要得益于综合治理。
湘潭锰矿地区地处湘潭市北部,是原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湘潭锰矿所在地,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历经百年开采,湘潭锰矿一度成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群众长期面临“无路可行、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窘境,成为长株潭核心区域最落后的地区。
2012年4月,锰矿地区被纳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由此拉开了锰矿地区环境治理的序幕,锰矿地区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湘潭锰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过程中,一方面开展污染治理,清运填埋锰渣,原位封场尾砂并进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治理地面塌陷、废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建成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通过综合治理,锰矿地区千疮百孔的面貌逐步改善,治理后的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二、三期治理项目的连续开展,场地平整、地质灾害治理、废渣废水治理、植树绿化、环境修复等工作的综合开展,全面恢复锰矿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实现从“百年锰都”之殇到“生态两型”之路的蜕变。
通过以示范工程治理为基础,还撬动了基础民生建设投入达50亿元,有效带动财政、环保、发改、住建等部门政策资金支持,促进湘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雨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2020年园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主一特”产业,引进了雨湖产业新城项目、湖南金龙新材、裕能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出湖南裕能、湘潭电化、湖南金龙等一批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其中湖南裕能是磷酸铁锂出货量全国第一的头部企业;湖南金龙是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产品链最齐备的铜再生利用企业之一,年产值50亿元以上、年税收近5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雨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切实加大锰矿地区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两型产业引进,成功开创了“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带治理”的新局面。“百年锰矿、中国锰都”,因生态修复而愈加美丽,因产业发展而愈增活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