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群众就医需求快速增加,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压力骤然上升。急诊科,在这个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与生命竞速的“第一现场”,医务人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无人退缩,大家始终坚守在一线。他们7位是湘雅二医院的主治医师,被称为急诊科的“葫芦兄弟”。作为急诊科的中坚力量,他们用青年的担当,架起了生命的桥梁,用爱与坚守拼尽全力。
“大娃”万方:“我能多干一个小时就多干一小时”
(资料图片)
万方,是湘雅二医院急诊科唯一的女医生,是“葫芦兄弟”中的大姐,也是湖南省爱岗敬业好青年的代表人物。
夜里12点,在一天高强度的接诊工作即将接近尾声时,万方开始与夜班医生进行工作交接。这时,医院精卫楼门口驶来了一辆救护车,患者病情危急,来不及分说,万方迅速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投入抢救,完全忘记自己已经工作整整一天的疲惫。心肺复苏、插管、除颤……终于,大家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当患者的儿子对他们说“感谢”的时候,带病工作的疲惫感才从万方身上涌现出来。“我的先生也发烧在家,70岁的老母亲想过来照顾我们,被我拒绝了,这个时候她可千万不能倒下,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回家去照顾她。”她哑着嗓子哽咽着说道,“因为现在科室患者多,病情重,更需要我,我能多干一小时就多干一小时。”
“二娃”郑剑飞:用马拉松精神跑好ECMO之路
穿上白大褂,他是急诊科医生,是急诊医护ECMO团队中的一员;脱下白大褂,他时常穿上速干衣慢跑于湘江边,是一个能轻松完成20公里的“跑神”。
郑剑飞,如同他的名字一般,英勇无畏,反应敏捷,肩负职责与使命,总是秉承着急诊医护ECMO团队组建的初心,即“只为了给更多的重症患者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一天晚上,一位患者因呼吸道症状持续加重,出现极度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医师紧急行气管插管,但在呼吸机氧浓度100%的情况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依旧上不来。经仔细评估,判断患者有行ECMO指征。得到通知后,出夜班在家休息的郑剑飞迅速赶往医院,整个ECMO团队于15分钟内集结到位,1小时后成功启动V-V ECMO支持治疗,患者血氧快速得到改善。郑剑飞所在的这个团队也凭借着速度与技术打赢了一场场生命保卫战。
“三娃”刘继强:心里装着患者 关爱留给战友
“超级奶爸”刘继强在前不久喜获二宝,如今宝宝还未满月。面对科室接诊压力骤增的情况,这位新晋二胎奶爸却无法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只能转身迎难而上,和病毒较量,与死神赛跑,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一线工作中。他把“危险”抛诸脑后,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关爱都留给了身边的战友,“我虽然也阳了,但是暂时没有发烧和明显的不舒服,你去休息一会休整一下,我还能坚持。”
而他的妻子,同样作为一名医生,非常能够理解他的选择,也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她总是反复叮嘱丈夫要保重身体,说自己可以照顾好宝宝,为他坚守后方。
他是丈夫、是父亲,但他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他更是急诊科的一名医生,一位坚守在一线、为保护一方百姓平安而奋战的医生。
“四娃”姚硕:“急”中有“稳” 暖心安抚让患者放心
“憨憨”是科室同事给姚硕给的外号。姚硕是一个平和、内敛的急诊科医生,宛如急诊科一片宁静的云。这个特质听起来似乎与时刻充满紧张气氛的急诊科有些不搭。但相处时间长久的同事都评价他是一个非常稳重、注重心理疏导的急诊科医生。
前天晚上11:00,急诊抢救室大厅内来了一位70多岁的嗲嗲,很是着急,等不及医生护士询问,他就拉着正在处理其他事情的姚硕一股脑地开始说起来。姚硕一边安抚着患者,“嗲嗲,头晕不晕?爬楼会不会觉得出气不赢啊?先别太着急啊,我先看看……”然后一边询问病情完成了体查。
“硕哥,这种时候还是你这个‘憨憨’最耐得烦。嗲嗲说了那么多,我在旁边听得脑袋嗡嗡的。”和姚硕搭班的同事说道。急诊科,众所周知的紧张气氛下,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急躁,就算隔着厚厚的口罩,姚硕也总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股“憨”劲来尽力安抚。
“五娃”龚勋:夫妻同心 奋战一线
“多亏了你们奋力抢救,才把我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真的非常感谢!”这天早上,患者李先生的女儿特意送来锦旗表达他们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原来是在前几日凌晨,因突起胸前区剧烈疼痛的患者李先生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责任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后立马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球囊辅助呼吸并呼救。龚勋及当班的在场医护人员,随即参与抢救。按压、插管、上呼吸机、心电除颤……抢救过程中李先生频发室颤,在经历了10余次心电除颤和医护人员合力抢救后终于恢复自主心率。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是急诊科医生的日常,“急诊科几乎天天都有抢救的病人,每次参与抢救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每当病人转危为安,我就感觉到,虽然工作辛苦,但是非常值得。”
走出抢救室,龚勋的妻子正站在科室门口等待他一起回家,“今天很幸运,可以和他一起下班,一同回家。”龚勋妻子也在医院急诊科上班,她是护士,虽然在一个科室,但由于排班模式的不同,他们平常很难有机会可以同一时间上下班。
“六娃”彭文:让患者和家属放心,自己才能安心
“快、准、稳”是急诊科同事对彭文的评价。急诊科抢救室接诊的病人多是急危重症患者,对医生来说,面对每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病情、准确判断、积极干预,帮助患者争夺宝贵的时间。
彭文虽然是急诊科的青年医生,但他面对患者时,能在短短几分钟内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就在脑中迅速过滤多个疾病类别,做出初步诊断,并给予及时处理。急诊科是能锻炼一名医生快速鉴别疾病能力到极致的地方,上班才8年的彭文,却有着不一般的“老练”,总是可以很好地“把控”全局,每个患者的情况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他说,“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让患者和家属放心,自己也才能安心”。
“七娃”郭涛:“病人好转,就是医生最大的满足”
郭涛,是一名抗疫“老将”。2020年,他曾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战“疫”50天,如今,他作为科室的中坚骨干力量,连着几天忙碌下来,加上自身感染新冠病毒,郭涛嗓子有些哑了,说话也有些费力。即使是这样,郭涛也尽量想把音量调高一点。“急诊诊区人多嘈杂,我们又戴着N95口罩,不说大点声音,担心他们听不清楚。”仔细问诊、查体、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平日里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郭涛,这个时候简直变成了一个“话痨”,生怕自己漏讲了一些注意事项。他常说,“病人好转,就是当医生最大的满足”。一个班接连着几个小时,他忙得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了。
“幸好这几天麻醉科、肿瘤科等好多科室都派了医生护士过来支援我们,不然我这嗓子真的要成‘鸭公嗓’啦!”闲暇时刻,郭涛打趣道。
七个“葫芦兄弟”:守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
在早期科室接诊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科室医务人员相继感染的情况下,七个“葫芦兄弟”抱着“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每个人在上班期间都在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尽可能多完成一些工作,以减少下一班“战友”的工作量。就这样,在白班、晚班、夜班的轮转交替中,他们始终勇于担当,一直守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
近日,湘雅二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连续发布《关于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集中统筹管理全院重症救治资源的通知》,院领导轮班协助急诊医学科患者收治工作、总值班靠前指挥、统筹管理全院ICU床位、急诊施行“每日清零”制度等,为应对社会面感染快速增长、急诊接诊人数翻倍的情况,早早就做足了各种应对措施。
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经历生死心无畏惧……急诊科的“葫芦兄弟”,只是医院几千名医务人员的代表之一。面对生命,他们一次次快速反应,力挽狂澜,不分昼夜,每天都经历着专业能力和高强度工作的双重考验。但是,也不敢倒下,他们也不曾倒下,因为“守护生命,责无旁贷”。
稿件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关键词: 湘雅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