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天气越来越冷,不少人发现手指开始长倒刺了。不撕是挠心的痒,一旦没有压制住冲动,撕完一时爽,可留下来的小伤口可能会“酝酿”大问题。记者从医院了解到,一些人因为撕倒刺导致细菌接触伤口感染,引起甲沟炎、甲下脓肿,严重时需要拔掉指甲盖,甚至可能引发骨髓炎和败血症。
(相关资料图)
皮肤真层暴露,为病菌打开方便之门
前不久,7岁的花花(化名)撕扯掉了右手无名指上的一根倒刺。当时,倒刺根部出了一点血,小朋友没有在意,继续和同学玩耍。没想到两天后,花花的手指开始疼痛,还红肿了起来。花花的妈妈以为她过几天就能好,依旧没有重视,直到花花的手指越来越红肿疼痛,甚至出现了化脓。这时,家长赶紧带着孩子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医生经过检查,确诊花花是撕倒刺伤口感染之后引起急性甲沟炎。医生进行小手术将脓液清理干净后包扎,嘱咐孩子回家后口服消炎药,并定期换药护理。
撕倒刺还曾上过微博热搜。演员邓萃雯因“拔倒刺致手指发炎进院手术”,发微博提醒网友不要撕倒刺。从邓萃雯发出的照片可以看到,她的手指发炎后明显红肿,手术时鲜血淋漓的场面更是有些吓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撕掉一根小小的倒刺很常见,为什么会严重到要去医院手术?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孙磊介绍,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在正常情况下,指甲周围与皮肤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丝空隙,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当指端表面近指甲根部的皮肤裂开,形成翘起的三角形肉刺,这就是倒刺。倒刺实际上是一种浅表的皮肤损伤,并不是大问题。但用手去撕,这样反而会造成倒刺根部皮肤真层暴露,为病菌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一般情况下,撕倒刺后无并发感染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引起了继发性的感染就会比较麻烦,例如轻度感染会引起甲沟炎或甲下脓肿,重度感染严重时发展为骨髓炎、脓毒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孙磊说。
指甲不要剪得太短,应多出1至2毫米
“由于小孩子自我防护意识较弱,出现倒刺后觉得好玩,会顺手一撕或者咬掉。在临床上,常见的是甲沟炎或甲下脓肿的患儿,撕倒刺引发坏疽等严重感染情况较少。但甲沟炎或甲下脓肿也不可轻视,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骨髓炎等。”孙磊介绍,甲沟炎或甲下脓肿属于皮下化脓性感染,划伤、刺伤、剪指甲不当也可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出现了怎样的症状需要就医?孙磊提醒,在拔掉倒刺的一瞬间会出现刺痛,接下来几天还会有触痛。如果炎症发生,甲周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这提示多半有甲沟炎了。炎症早期仅有指端疼痛且疼痛较轻、无明显肿胀时,应避免沾水,外用消炎药膏,甚至口服消炎药来处理。但指端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出现脓肿,就应该马上到医院进行处理,防止骨质破坏及骨髓炎形成。同时,应避免反复感染,从急性炎症演变成慢性炎症,迁延不愈。
“和撕倒刺一样,咬指甲、过度剪指甲也存在着健康隐患。”孙磊在门诊中发现,有些前来就诊的孩子,指甲从来没有长齐过,因为孩子每天都在咬指甲,而有的家长帮孩子剪指甲总贴着肉剪,以为指甲要剪短一点才好,反倒出现感染,甚至严重到需要手术。
其实,指甲不要剪得太短,应该要留多一点,至少比下面的甲床要多出1至2毫米。这是因为,指甲前端的皮肤很薄很嫩,很容易受到粗糙东西的摩擦和刺激。而且,指甲和甲床很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撬开,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红肿发炎。同时,指甲两端也不要剪得太短。太短的指甲边缘就会嵌入周围的皮肉中间,原本保护指头的指甲变成互相伤害,引发甲沟炎。
经常倒刺是因为缺乏维生素?不见得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长倒刺?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长倒刺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其实两者没有直接相关性,医学研究表明,出现倒刺主要原因是皮肤干燥和外界刺激有关,没必要盲目补充大量维生素。”孙磊介绍,指甲周围相对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没有汗腺和皮脂腺,容易出现缺水的现象,表现出来就是长倒刺。到了冬季,日常做家务经常用到肥皂、洗涤剂等,或是物理摩擦等因素导致皮肤表面皮脂大量流失,就容易出现干燥和剥离。
如果长了倒刺,可以先将手放在37℃的温水里浸泡5分钟左右,让皮肤的角质层软化,然后用干净的指甲刀或者剪刀从根部将其剪掉,最后涂抹润肤露进行保湿。
要想少长倒刺,保持手部湿润很重要。在做家务的时候,戴上一个乳胶手套,这样既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也可以减少皮脂的流失。每天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来洗手,只需要洗手后涂抹一层护手霜就可以保证皮肤的适度湿润,减少倒刺再生。
虽然倒刺与缺乏维生素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生活中注意均衡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粗粮杂粮、蛋奶坚果等,不仅有助于倒刺伤口愈合,也能防止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相关的皮肤病。
“藏着健康隐患的小习惯”系列之五
关键词: 甲下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