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德是典型「吃得苦、霸得蛮」的湖南人个性。
相较于川菜,同样以辣著称的湖南菜落地香港比较迟,比起蜀地,湖湘也是对本地人而言比较陌生的省份。但屈原笔下的千古绝唱如《离骚》《九歌》《湘夫人》,其实均是诞生于他被流放的湖湘一带,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宋代湖湘学派主张的「入世」、坚持的「实学」更融入了湘人个性之中,成为他们刚进、务实、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或许这种人生态度,与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多有相似,不少湘人来到香江,也把拼搏精神带到香江,凭一己之力拼出一番事业,也把湘菜带到了香港人的餐桌上。
2009年,九龙城太子道西新开了一间名为「湖南少奶」的湘菜馆,为香港餐饮界吹入一股轻盈泼辣的湘菜香气。餐厅主厨罗洪德是一个地道的湖南益阳人,此前他在东莞开了三年餐馆,因看到香港广阔的餐饮市场,而不见其中有湖南菜的踪迹,他便鼓起勇气带着全身家当来港创业,与人合开了这间「湖南少奶」。十几年转瞬而逝,今日罗洪德除了第一间餐厅外,还拥有湖南味馆、湖南米粉两间店铺,分别主打高档湘菜和湖南民间美食。他的创业史,既是湘菜在香港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典型的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真实写照。
立足:凭技艺打破偏见
霸得蛮,说的是湖南人性格里的霸气、倔强与不懈。2009年罗洪德初来香港,开业未几的「湖南少奶」只有他一个主厨,他必须每天七点起身,先跑一趟深圳入货,再把货物用两个行李箱拉回九龙城餐厅,然后在厨房一直工作到夜半。初来乍到,更大的困扰是文化差异下产生的隔膜:「刚来的时候,本身我的湖南普通话就不标准,广东话又听不懂,去街市买东西往往要比划很久,有些店家甚至就干脆不理我,购物都很麻烦。」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一整年,随着餐厅逐渐步入正轨,生意也源源而来。
刚开始创业,本地同行也对他怀有偏见,认为内地厨师不注重卫生,职业素养也不高。「我能理解他们,但我是凭自己的本事和技术来到这里创业,因此不卑不亢做好自己,让他们知道我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其实在来到香港之前,罗洪德已是内地的湘菜名厨,在国际比赛中拿过不少奖项,他也是香港史上第一位通过「专才计划」来港的餐饮行业人才。他不介意这些误解,对于自己的技术也知无不言:「我不怕告诉那些同行我的菜谱和秘方,因为湖南菜不是我一个人的市场,只有每一间都做好,市场才会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发展的空间。」
发展:坚持口味赢得口碑
「湖南少奶」初营业时,罗洪德虽然相信香港有市场,但也隐隐担忧,香港人会喜欢湖南菜吗?四川菜是麻辣,湖南菜是鲜辣,食客会否接受不同的辣味?合伙人提议,要罗洪德减少菜品的辣度,改良成适合港人的口味,罗洪德坚决不肯,他坚持在湖南怎么做,在香港就怎么做。两年后,「湖南少奶」的本地顾客从最初的10%升至了30%。罗洪德记得,有次餐厅来了一位93岁的老人,他是湖南邵阳人,10多岁就随父母来港生活。老人在菜单上见到邵阳名菜猪血丸子,指着问:「这个猪血丸子是邵阳的吗?」罗洪德说是,老人叫了一份,吃完又叫了一份,他高兴地告诉罗洪德,这个猪血丸子和他十几岁离开湖南时候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样。
湘菜猪血丸子
来港第八年,罗洪德认为香港的湘菜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他观察到香港已比较多与「湖南少奶」相似的中低端路线湘菜馆,萌生出要开一间高端湘菜的想法,于是在铜锣湾开了湖南味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罗洪德很欣慰,但也有新问题接踵而至:厨师,要从湖南请人。「要引入一个湖南厨师,就必须解决五个本地劳工的就业,这是政府的要求。味馆要请4个厨师,就要解决20个本地人就业,其实成本很高。」尽管如此,罗洪德还是坚持要从湖南聘请当地的厨师。「本地培训的湘菜厨师,终究手艺敌不过湖南的,就算派去湖南培训,也无法很快达到要求。」罗洪德想要的是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湘菜厨师:「一间餐厅,好吃是一方面,但更重要是如何维持菜肴水平的稳定?无他,唯手熟尔,技艺要达到炉火纯青。」
传承:菜肴以产地命名
近日,罗洪德达成了他来港第二年就要完成的理想:开一间湖南米粉店。米粉是罗洪德最喜欢的家乡食物,他一直想把湖南这种最家常的美味,带给喜欢吃粉面的香港人。餐厅主厨便是从他的家乡益阳特聘而来,是十几年来专做湖南米粉的师傅。罗洪德说:「我来的那一年,还有很多香港人不知道湖南在哪里。一直想着如何令大家认识我的家乡,所以两间餐厅的餐牌上,一些地域的菜式,我都会连地名一起写上。比如我的家乡益阳,有益阳芦笋、益阳松花皮蛋、益阳酱板鸭……好多客人点餐,便会因此了解到益阳,或许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但也有小小好奇心,去搜搜看益阳的地理位置、文化习俗,从来没有去过的人,也会对这个地方有初步的了解。」
罗洪德在店里放置了一台迷你石磨,给小朋友们体验。
在这间湖南米粉店里,罗洪德也特意配备了两台用于手工磨粉的石磨,一台用于制作,食客可以亲眼见证生米从米浆变为米粉的过程;另一台则是迷你款,小朋友们可以在店里尝试使用,体验自己磨出米粉的感觉。
苦练基本功 拜师三年方掌勺
罗洪德15岁开始学厨,先后师从湘菜大师李坤与王墨泉。虽说是学做厨师,但在拜师学艺的头三年,他甚至都未碰过锅铲和镬柄。早年间,湘菜师傅对学厨的要求非常严格,学徒必须从打杂做起,磨炼基本功和心性,几年后才真正开始学做菜。
罗洪德回忆:「杀鱼杀鸡之类的事做了一年,然后学切菜,切菜又切了两年。」湘菜的一大特点就是刀工精细,切割后的食材形状有十种,又有十种基本刀工组成的切割方式,分为丁、坨、丝、片、块、条、米、茸、末、花。湘菜注重主料和配料的形状一致,尤其是高档湘菜,重视提升菜肴的视觉美感。三年后,罗洪德才真正开始学炒菜,然后外出单干,直至2006年,他终于在东莞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餐厅。
罗洪德(左二)与师傅湘菜泰斗王墨泉(右二)、沪菜泰斗李耀云(左一)合影。
强调厨德为本
罗洪德提及,现在的厨师培养都是靠实践,但过早地开始掌勺,导致忽视了对基本功的训练,一些厨师年资尚浅,难以保持菜品水平稳定,也是本地一些湘菜馆难以坚持长久红火的原因。罗洪德至今仍亲自掌勺,在他看来,厨师必须要保持技艺的精进,用则进,废则退。「现在所讲的『爱国爱港』,有很多个层面的体现,对我而言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厨德。我的职业修养,也是令餐厅在香港立足的根本。」罗洪德认为,香港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尽管创业辛苦,他从未后悔过来到香港闯荡。「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多元化城市,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跳板,把湖南菜推向国际,带给全世界。」
[话你知]湘菜源远流长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优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牧、渔业发展,物产丰富。《史记》中就有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民间亦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湘东多丘陵和盆地,湘南为南岭山脉,农、牧、渔业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食材,如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等等。
丰富物产也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烹饪实践,湘菜最早的记载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比较完整的竹简菜谱,上面记录的羹类菜就有七大类,共几十个品种,而菜谱中所记录的烹调方式、用料都已初步显示湖南地域的菜肴特点 。随烹饪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菜来到香港的时间不算太久,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一时无两的「洞庭春」湘菜馆曾请湘菜泰斗许菊云做过厨艺表演,不过「洞庭春」后来逐渐衰落并停业,直至2009年,香港的湘菜市场一直处于空白。但是,香港有大量因为婚姻关系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的湖南女性,当年罗洪德正是因为见到她们在网络上留言,慨叹非常希望能在香港见到一间真正的家乡菜馆,慰解思乡之情,才将自己的餐厅起名为「湖南少奶」。此后,湖南餐厅才逐渐增多,西环的「书湘门第」、湾仔的「湖南苑」、铜锣湾「湖南轩」……开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而在国际,最著名的湘菜当属「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相传这是左宗棠打胜仗时用于犒赏官兵的菜肴。如今这道湘菜已成为美国中餐馆中必备的一道招牌菜。湘菜以其独特口味、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然是中国餐饮的代表,席卷全球味蕾。(来源:香港文汇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