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梅雨纷纷。我随望城区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的同仁团队,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考察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大院古建筑群,寻觅濂溪家风。涧岩头村在都庞岭麓,贤水河的源头,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为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迁徙至此生息繁衍而建筑成的古村落,湘南民间古民居的瑰宝。考察学习后,濂溪家风,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勤奋读书,学成报国。勤奋读书,学成报国,是濂溪家风优良传统之一。周敦颐的后裔周希圣,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从小“攻书苦读,不间寒暑”,17岁乡试中举,38岁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后来升至南京户部尚书。
在任上,他勤躬善政,爱民如子。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华阳县遭遇大旱,他亲自下到田间,顶着烈日,与百姓一道抗旱保苗。当年粮食大减产,百姓食不果腹,他将自己的积蓄银120两赈济灾民。冬季组织百姓疏通渠道,兴修塘坝,防旱灾。
【资料图】
周氏家谱记载:周希圣任华阳县令时,有个名叫吕朋的无赖,好吃懒做,心似毒蝎。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黑夜将胞兄杀害,预谋抢夺家财,霸占其嫂为妻。贼喊捉贼,还将一路人捆绑押往官府,官员草菅人命,拘捕了无辜者。幸路人家人一直喊冤,方未判决。周希圣上任后,微服私访,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吕朋胞兄的血衣血裤,揭开案情谜底。将真凶吕朋绳之以法,被冤者得以昭雪。周希圣被百姓誉为断案如神的“青天”。
为国分忧,为官清廉。濂溪家风,还体现在为国分忧,为官清廉。周希圣第九世孙周宗傅,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清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入翰林。
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军入侵我国南疆,继而占领天山以北大部分地区,并成立“哲德沙尔”国,沙俄帝国也乘机占领伊犁,西北边疆危急。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主张,并命他率兵收复新疆。左宗棠素知周崇傅通晓兵法,有济世之才。便上疏请求周崇傅为大军掌管后勤供给。周崇傅受命后,调集数万辆马车,克服沙漠、戈壁的重重困难,转运军需物资,为顺利收复新疆无后勤保障之忧。新疆收复后,周崇傅因功勋卓著,赏戴孔雀花翎,官升至三品。
光绪七年(1881),周崇傅又随左宗棠赴江苏、浙江一带整饬盐业市场。当时,盐税是清政府主要财源,江、浙盛产食盐,各级有的官吏,趁机大肆勒索,中饱私囊。周崇傅严惩贪官污吏,一年为清政府增收盐税200万两白银。周崇傅不畏强暴,忠于职守,两袖清风为时人称赞。
淡泊名利,仁德为根。濂溪家风,仁德为根,家规家训为家风之纲,族人精诚团结。近千年来,贤达的家风,培育出了许多仁人志志,国之栋梁。
史上最为杰出的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中国廉洁文化的奠基人。他为官勤政廉洁,为人生活俭朴。国家给的奉禄大部分用于接济贫苦百姓和有困难的宗亲,自己没有积蓄。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周敦颐因公务操劳过度,身体逐渐虚弱,遂向朝廷请准退休。回家路途达千里之遥,需要一笔大盘缠,因囊中羞涩,无法告老返乡,只好留住在庐山莲花峰下简陋的书堂。在那里继续教书,传道授业,维持生活。生活的窘迫,他无怨无悔。
周敦颐的《爱莲说》,倡导淡泊名利,仁德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雅品性,儒家典范第一人。清圣祖康熙为其故里濂溪祠御赐“学达性天”的匾额。
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家睦邻安,国泰民安。
文/周罗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