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刘一昂(吉林大学)
近日,有条招聘教师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据上游新闻报道,杭州师范大学上个月发布的招聘启事中,其中一个体育教师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实是“获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
把“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作为招聘标准,本身就极具话题性,也难怪不少网友表示,“不拿奥运冠军,谁本科能进杭师大当老师啊”。但是,在诸多声音中,有人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内卷”,甚至上纲上线,把这次招聘称为“萝卜招聘”。笔者认为,这样偏激的言论其实是一种过度解读。
诚然,就算是专业院校的学生,能获得“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也属于少数群体,因此这样的招聘要求看上去对普通求职者确实不太友好。但是,作为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奥运冠军”的标签本身就意味着丰富的经验,就像很多艺术类院校喜欢招聘知名表演家一样,只要招聘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这样的招聘就不该受到责难。
实际上,随着中国体育水平的发展,世界级运动员越来越多地涌现,而“知名运动员当老师”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短跑名将苏炳添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担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再比如,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李雪芮,现在是重庆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目前在清华大学体育学院担任副教授……
其实,对大学和运动员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呢?一方面,对校方来说,“奥运冠军”的加盟,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正如杭师大工作人员所说,“体育老师不一定是搞科研的,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这也反映了当下体育专业的困境:过于注重研究水平,常常忽略专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积极引进世界级运动员,也能弥补高校在专业实践培养方面的缺失。
另一方面,对运动员来说,在退役后选择到高校任职,既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还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很多“冷门项目”的运动员,他们并没有很高的代言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头衔并不意味着稳定的生活,近些年,一些冠军因为意外导致生活凄凉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样看来,选择任职高校,确实是一条相对合适的出路。
当然,引进高水平人才,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发布几则“招聘启事”这么简单。“世界冠军”的光环固然“耀眼”,然而,如果高校只是把引进“世界冠军”当作提升知名度的形象工程,而并没有把他们的专业能力优势转化到相应的教学中,这样的引进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的“受害者”还是高校和运动员本身。
近年来,国家也一直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因此,对“大学招聘奥运冠军当老师”,我们不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嘲讽,多一份平常心,少一些成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