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哑铃理论”是近年来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面对产业变革,哑铃的两端代表着创新的渗透与转型,一端是新经济领域的创新渗透,另一端是传统企业的创新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即传统企业运用科技创新做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邵东市真抓实干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邵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创新发展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打造科创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毛伟明省长对打造科创平台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邵智院)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明确指示要将成功的经验在全省推广。这一成功的经验可以说是“哑铃理论”的实践结果,是“哑铃理论”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种成功尝试、一种具体而生动的诠释。
打造活力科创平台,构建哑铃两端相连相通机制。邵东市出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设立产业引导、创投等基金26亿元。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原则,政企合作的“PPP”模式,政府以资金占股70%,引进邵东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平台创业成功的高校教授杨海东技术入股30%,组建邵智院,成为全省首家县级“PPP”科创平台。平台激“活”。支持邵智院运作由杨海东团队自主决定,邵东市分5年投资7500万元和无偿提供1.2万平米办公场地。通过邵智院组建起湖南省轻工行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科创研发平台、湖南醇龙箱包智能开发技术研究院等6家企业科创研究院,带动建立锐科机器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省级以上科创荣誉资质38项,申请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527项,推动邵东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汇聚专业科创力量,做哑铃两端互促的组织者、协调者。邵东市政府激励科创平台连接哑铃的两端,做提供解决方案的动能,成为两端的组织者、协调者。以邵智院平台对接省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与中南大学等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积极开展企业引进与孵化、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企业服务等,柔性引进院士、国家级人才30名,孵化科技企业45家、创新团队5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家、规模企业14家,获批国家众创空间、湖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聚力”产业创新发展。以邵智院为主导力量,“企业家+科学家”“一企一博士”模式,组建37个高端人才团队,为110家企业提供了“量体裁衣”式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开发创新产品53项,研制出打火机、五金套件、皮具箱包等一批全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变装”“机器换人”。例如帮助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机制造企业亿东电气将13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产值增加40%;东方神鹰工具建成国内首条“小五金”工具行业利用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生产的示范性生产线,将63道工序精简为27道,生产效率提高35%,产值增长54.2%。
增强人才战略支撑,营造哑铃两端持续性科创生态。邵东市政府引导科创平台,推进产业向更优成本、更高效率、更精细化管理的方向持续迭代,帮助企业去创造价值增量。“专业性”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邵智院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组织作用,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国创翼邵东赛区等双创赛事,辅导69个企业人才团队参赛,荣获省市创新创业奖17项;举办创新创业服务活动209场次,服务企业创新创业8210家次,打造出邵东工业设计全国大赛、邵阳智能制造大讲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有影响力的科创服务品牌。全域创新创业氛围迅速形成,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战略性”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用邵智院“载体”培育人才,服务“人才强市”战略。邵智院与16所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探索“3+1”本科、“2+1”硕士等高层次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1个,合作实习基地6个;同18所高校合作开展17个育人项目,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72人,获批国家协同育人平台。联合本地邵东职中、企业创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年输送企业技能实操人才500名以上,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作者卢毅系长沙理工大学智库主任、教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