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袁航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位于长沙市宁乡市青山桥镇竹峰村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造现场,数台挖掘机正不停地挖沟平土,为了能让新尝试的“稻+鱼、虾”模式可以成功,竹峰村提前做足功夫。
从省定脱贫重点帮扶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27万元,到2022年的50.66万元,两年翻番的背后,得益于竹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互促共进。
(资料图)
据了解,2021年,竹峰村申请成立由村党组织领办的仁里土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亩,决定启动在不破坏原有水田的基础上,开沟套养鱼类的“稻鱼共生”产业,推动“稳粮增收、稻鱼互促、绿色生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7.6万元。同时,发展光伏发电,加上生态公益林补助、土地合作社管理服务与分红等,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62万元。
2022年,竹峰村进一步实施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造,通过增加流转无人愿意耕种的边角余料耕地,产业面积达到203亩,为集体经济增收达24.96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66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两年翻番。
“竹峰村为宁乡市西部偏远山区,历年都只适宜一季稻生长,种不了双季稻,2022年村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203亩稻渔综合种养,种植的高档优质稻实现了高产,达到了1100多斤,稻谷销售价格达到9.8元一斤;田鱼销售价格40元一斤。 ”竹峰村党支部书记罗小林介绍道,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高产量(比周边农户种植产量显著高)、高品质(生态种植,化肥农药零使用)和高效益(高均利润1500元以上)。
竹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稻种植、搞稻鱼综合种养效益高的“法宝”在于综合运用了“五好”技术,即:整好田、选好种、育好秧、施好肥、防好病。
据介绍,竹峰村因田制宜建设鱼沟、鱼坑,占地不超过10%的面积,形成了“夏秋种植水稻,冬春灌水养鱼”的稻鱼共生模式。其中,水稻选用高档优质品种,鱼选择高档优质田鱼,米和鱼都是高端品种,好呷好卖,打造生态“田鱼香米”,春节前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在育秧上,由村里集中育秧,培育壮秧。稻鱼共生模式下,不用化肥,使用农家肥或有机肥,全程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不打一次农药,由于实行稻渔综合种养,鱼成了二化螟等钻柱性水稻害虫和蛾子的天敌,从而保障稻谷和米的品质。
“产业一要因地制宜,二要可持续性,三要增效,四要能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罗小林说,地方产业发展好了,能充分发展好土地效益,根治土地抛荒,实现村民们家门口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并彻底改善党风、民风和村风,建成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和美新村庄。
“我们村自2021年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目前村集体仁里土地专业合作社种养稻鱼面积203亩,实现产值100万元,净收入达40万元,上缴管理服务费和投资收益分红等给村集体24.96万元。”罗小林表示,今年规划带领村民们共同发展200至250亩,村集体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保产品回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标是保80万元,将“稻田+”做成“一村一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