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锋故里长沙,有一个热衷于“找人”的警察,“找人”并非本职工作,更非辖区内的事务,他却把这份公益事业当成了一种责任。下班之后,他依然坚守在电脑前,在海量的人名和照片中为漂泊的人寻一个团圆的机会,他说:“每次看到流浪人员无助又带着渴望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社会责任所在。”
(相关资料图)
他是长沙县公安局星沙派出所教导员王曙。2018年以来,他已经为13688人找到家人,被央视公益寻亲栏目组《等着我》邀请并授予了“王曙寻人工作室”牌匾,是全国4位拥有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寻人志愿者之一。
王曙(左一)
一条条求助线索
是他的心之所系
王曙参与公益寻人,缘于一次出警经历。2018年,王曙接到长沙县救助站的求助,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送到长沙县救助站时,无法查询身份信息,寻亲受阻。王曙根据流浪人员的口音和相貌,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核查出了流浪人员的户籍信息,并帮助其顺利回到家乡。
从那时开始,王曙就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公益寻亲之上,经常熬夜到凌晨。他创建或加入了数十个与寻亲有关的微信群、QQ群、论坛,每天都能收到不少求助信息。可有些求助人的信息很少,提供的名字在系统上一查会有成百上千个结果,需要一个个去比对;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求助人的口音、年龄来缩小范围,寻找蛛丝马迹;有些人提供的信息有偏差,需要多方联系、走访,一步步去伪存真,找到正确方向。
2020年9月,王曙帮助一位80岁流浪老人找到亲人。当时,老人能提供的关键信息只有“宿迁”“蔡庄”这两个地点和他的名字“戚××”(已模糊处理)。老人年事已高,记忆可能出现偏差,但王曙通过这7个字,在全国人口信息数据系统中查到了老人可能的户籍地,并锁定其所在村庄和他名字、年龄相近的人员,逐一排查,找到和老人长相相似的人。“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那就找有身份的人让你认。”王曙说,当老人看到这些被挑选出的人脸时,他认出其中一人是他的弟弟。后来老人被送回家乡,他年逾古稀的弟弟感慨道:“我这个哥哥走失有50多年了。”这也是王曙帮助过的在外流浪最久的人。
王曙还记得有一名流浪人员,她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只有她父亲的名字和照片。当他将名字输入公安大数据平台查询时,发现全国有450个同名人,于是他一个一个认真比对照片,从眉眼角度到表情神态仔细观察,直到倒数第二个终于成功比对出来。
一幕幕团圆画面
是他的前行动力
在王曙的办公室里,有许多来自外省的锦旗,这些都是他所帮助过的流浪人员特地寄过来的。但因为工作原因,流浪人员找到家人后一般是由有关部门送回,王曙很少见证这些感人的重逢时刻,甚至有很多获得帮助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2021年3月,王曙有机会在现场见证了一名走失16年的妇女与家人团圆。这名妇女来到派出所求助时,由于有轻微的智力障碍,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不如常人,只记得自己叫“钟××”(已模糊处理),是长沙某村人。王曙在调查后发现当地并没有跟她容貌相似的匹配对象,为进一步获取有用信息,他与民政局工作人员一同前往钟女士现在所住的永州市某村走访。“我感觉可能要扩大搜索范围,她本人不一定是湖南的。”王曙根据经验和相关信息判断,将搜索范围扩大到邻近省份,终于找到了一名面部特征与钟女士高度匹配的江西籍钟姓女子。为进一步核实,王曙一行人又匆忙赶赴江西,来到了与钟女士口中的“长沙某村”同名的地点,找到了钟家,钟家人表示确实有一名16年前走失的亲人。随后通过基因鉴定,确认钟女士就是这家走失的亲人。
在一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王曙为这一家人宣读了基因鉴定的结果。看着相拥而泣的一家人,他的内心也久难平静:“很震撼,也更加坚定了我帮助流浪人员寻亲的决心。”
王曙如今已过知命之年,在电脑前久坐会腰酸背痛,总盯着屏幕也会眼涩头晕,但他说:“我和同样是民警的几位公益寻人伙伴商量好了,即使退休,也会组团去各地救助站,帮忙寻亲。”未来,王曙依然会利用自己的寻人技巧去帮助流浪、走失的人找到亲人,如同他的名字,做他人寻亲路上的曙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