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的万寿桥,原名画桥,位于湖南溆浦县黄茅园乡万寿桥,是明清时代风雨桥的典型代表作。
图说:万寿桥 来源:网络
万寿桥东西走向,桥长72米,宽4米,高45米,桥廊二十四间,石拱木廊重檐风雨桥。桥亭为小青瓦硬山顶,两端建歇山顶龙脊门坊,枋檐下施为如意斗拱;桥亭中部置高约4米的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塔阁,塔阁上书“飞阁流丹”四个苍劲大字,阁内藻井上有山水、花卉、鸟兽等彩绘,内供“杨泗将军”神像,其造型别致,硫朗雄伟。整座桥梁为隼铆结构,横梁之间由隼铆相互连接,自成一体,牢不可分。此座石桥立于江河之上,共有6个石墩,石墩之上四层横木纵横相叠,成井字状堆积,形同鸦雀垒窝,又习称鸦雀窝,每根井木均匀受力,向上承载着整座桥身的重量。鸦雀窝之上九根合抱粗的大树做为桥梁,每排九根,并列相排,两端隼铆相连,桥梁稳如磐石。万寿桥中间竖着24对廊柱,廊柱与廊柱之间有长条木坊,可供路人歇息乘坐。万寿桥不仅是湾潭、万寿两岸人民横跨江河的工具,同时也是乡民夏天纳凉的谈天之地。
万寿桥桥端的石碑铭记录了大桥修建复修的历史。碑文记载,大桥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二修、嘉庆三年(1798年)三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修。清咸丰八年(1858)夏,大水将桥全部冲走,仅存石礅,并即第五次复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修,1990年七修,2006年八修。几百年苍桑岁月,大桥风彩依旧。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