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通讯员 任志祥
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培育出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长沙理工大学的师资力量不容小觑。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深入推进教师职称评价改革,为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建立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职称评价引领教师成长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以科学、规范的职称评价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长沙理工大学将师德作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首要条件,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及师德考评实施细则,制定了22条师德师风负面清单,落实了教师职称评价中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大力营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浓厚氛围。
从教三十余年坚持手写板书,坚持每一本作业批改,坚持回答好每一个学生问题……该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周先贵,其敬业精神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在科研业绩不突出的情况下,2019年高票通过副教授评审。
同样地,学校在教师职称评价中将日常师德表现作为把好品德关的重要依据,仅2021年就有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李平、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传盛3位“师德标兵”获评教授职称。
在职称评价制度引领下,教师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参与教研活动、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社会服务和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明显增强。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800余项,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22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分类评价,促进每位教师成长
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沙理工大学教师职称评价的类型不少,学校提出要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种能力建设,鼓励教师突出一种能力带动其他能力提升。
2016年12月晋升副教授职称,2020年8月获聘学校特聘教授,2021年12月晋升教授职称……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孙小琴2014年10月博士毕业入校,短短8年就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校不用一把尺子评价老师,我们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自身专长,自主规划职业目标,奋斗的动力更强了。”孙小琴一入校就主动定位教学科研型教师,聚焦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降耗中应用的研究,在相变储能和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学校还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专职辅导员)职称评价“三单”要求,目前,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教授职称占比达到24.6%、副教授职称占比达到41.0%,分别高出全校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我们鼓励教师多元发展、尽展其才,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设置了不同的通道,让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教师和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成果在差异化赛道上各放光彩。”人事处处长刘宏伟说,通过职称评价改革,学校让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得到了快速成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学校在“2012—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本科)”中列第55位。
坚持实绩导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如何让职称评价标准更科学更精准?长沙理工大学坚持机制创新,在教学业绩评价方面,将参加教研活动、编写教材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纳入评价标准;在科研业绩评价方面,配套制定成果转化、优秀理论文章、网络文化成果和智库成果等成果认定制度。
学校还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积极探索校外同行专家代表作创新性评价和校内同行专家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突出成果质量导向,打破数量累积效应,引导教师深耕专业。
付果是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教师,他连续8年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团队获得了2个全国冠军、9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省及中南地区赛冠军,并于2021年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突出贡献奖”。学校在职称评价中坚持实绩导向,突出对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实绩评价,让其顺利通过副教授评审。
同时,学校出台了特聘高级职称评聘制度,实施优秀青年人才5年期特聘高级职称评聘,有效稳定了优秀青年人才。特聘制度实施三年以来,已有86位优秀青年人才分别晋升特聘教授和特聘副教授,极大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提供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指出,“学校持续推进教师职称评价改革,激励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自主性开展研究活动、积极投入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如今,长沙理工大学各类型、各领域优秀人才竞相涌现,极大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当前,学校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至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43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