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张家界市桑植县三合界村,依然被绿色包围,安静却又充满了生机,凛冽的寒风吹来,不一会就湮没在繁忙而火热里。改建后的养老院——长福园内的孤寡老人生活方便、心情舒畅;连通全村的346户1105人的致富道路正在硬化施工,路灯笔挺矗立、幸福之光点亮黑夜;投资近4000万元的产业文化中心正在加班加点建设,即将开启产业兴旺的大门,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加速铺展。
这样的场景,与工作队进驻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合界村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湘鄂交界处,即使在2019年实现了整体脱贫,但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集体经济依然薄弱,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仍然面临不少“娄山关”“腊子口”。
作为湖南中烟派驻三合界村振兴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仲铭来到三合界。通过扎实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后盾单位湖南中烟指导帮助下,三合界村明晰了“政治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教兴村、治理强村”的发展思路,量身定制产业、民生、人才及基层治理等六大工程33个项目,确立了“建设湘鄂边界山区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促进桑植县烟叶产业迈上新台阶”的两大目标。
以“红色”为乡村振兴铸魂
桑植是红色热土,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故事的发生地,在三合界村,碉堡旧址、战壕遗址依稀可见。1928年11月,贺龙在湖南桑植和湖北鹤峰边界将部队集中整编,保留战斗骨干,提高部队政治素质,形成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堰垭整编”精神。
而这段红色历史只有少数村民知晓,仲铭便暗下决心,“要围绕红色资源做好文章,发掘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名片。用红色精神激励、激活村民自强致富、振兴家乡的主动性、积极性。”
如今的三合界村口,硕大的村牌上“堰垭整编、红色热土”八个大字分外醒目。2022年7月15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在三合界村湘鄂边堰垭整编旧址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仲铭的带领下,三合界村挖掘打造红军树、救龙井、九龙洞、贺龙大道、同心树、堰垭碉楼旧址、战壕遗址等红色教学点,吸引省内大学院校师生、政府相关单位党组织前来开展党史教育。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来到村里后,仲铭第一时间将组织关系转至所驻村。他清楚必须好要充分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依靠全体村民,把党建作为做好驻村工作的“金钥匙”,不断加强“一个班子、三支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优化调整村组设置和组长选配,不断充实壮大工作力量。
今年以来,仲铭和工作队员平均每月驻村29天以上。2022年春节,工作队员还把家人接到村里,坚持与村民一起度过传统节日,先后开展系列节日活动,以文教振兴为基石,激发村民民富村强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达成“共建共享、共管共治”意识,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以“金色”为乡村振兴聚力
立足桑植县现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三合界村实际,以“三叶两材”为主导,初步确定发展烟叶、粽叶、茶叶、山泉水厂、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电商、民宿康养等产业。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增长近2000元,村集体经济创收30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已创收50万元,预计全村人均收入达13000元。
后盾单位湖南中烟的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烟草行业前三强,在帮助三合界提升烟叶种植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仲铭和工作队带着种烟户积极探索“1+N”烟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村内打造一个职业化烟农培训基地,通过定期、不定期邀请技术专家来村进行新品种和技术推广等培训,提升烟农种植水平,帮助烟农增收。
三合界村还以村集体名义申请注册“三合界”商标。同时,积极探索推动“企业+集体”的模式,发动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家庭农场等特色农业,注册成立电商公司,打通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合界村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有一个巨大的溶洞——九龙洞,“我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文、产、旅’融合开发新模式,围绕溶洞想出路,进一步形成了‘溶洞+文化’‘溶洞+产业’‘溶洞+旅游’的特色发展思路。”仲铭说道。
为吸引更多企业来村投资兴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三合界村全方位发展,仲铭带着大家大力推进产业文化中心建设,配套包括综合产业楼、阳光苑、学校及幼儿园、厂房、冻库、堰垭整编广场、白族风情街、土家族风情街、风雨连廊等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入桑植县康蔬农业有限公司、桑植火涧酒厂、十八洞酒业、婉嘉乐生态农业、瑞湘菌业、湘丰桑植白茶等企业,以企带村,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仲书记和工作队来了后为村里做的这些事,我们村的人都看出来了,他们是真心为大家好!”三合界腊味坊老板周凯感触很深。之前他靠打工谋生,在仲铭和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回乡办起了腊味坊。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但仲铭和工作队已经走进了三合界村群众的心里。
以“绿色”为乡村振兴赋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进驻时,三合界村内通组道路80%(总计24.5公里)未硬化。我们先后启动了5.84公里通组道路硬化,协调完成了2.5公里产业路的施工、600米入户道路硬化。”仲铭说道,“水是生命源泉,农业的增收密码。我们实施了饮水工程,对村内原有水厂进行了水源扩充,规划建设了500m³和100m³两座水池,铺设水管网线6972m,村民生产生活季节性缺水也即将成为历史。”
“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而三合界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态好,坚持‘经济、适用、环保、特色’原则,尽量依山依地势建设,不宜大挖大填。”仲铭说道。
仲铭带着大家在公路沿线种植花草种子100多斤,安装600多米菜园围栏,在村内主干道沿线增设改造路灯100多盏,规划建设了垃圾分类亭10座,放置垃圾桶40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台、冲洗车一台,聘请卫生保洁员1名,启动改厕70座,建设公厕2座。用油漆和画笔为老旧房屋“美颜”,为村民安装木质对联、家风家训匾牌和“十星文明户”铭牌,全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三合界村的长福园共建有8套住房,居住在此的大多是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整个长福园只有一个公厕。工作队进驻后,仲铭立即组织对长福园进行设计改造,为每套住房改造出了单独的厨房、卫生间,并对墙体、地板及周边的菜园进行整修,给老人们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在三合界村,有不少村民养狗,见到陌生人到来便狂吠难止,这给仲铭和工作队员入户走访带来不少困扰。随着入户走访的次数不断累加,三合界村各项建设不断推进美丽嬗变,得到村民认可、肯定和拥护的同时,就连村里的狗也习惯了仲铭和工作队的存在,更有村民笑称他们是“狗不理书记”“狗不理工作队”。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一名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一辈子能有一次农村工作的经历,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仲铭接着说道,“帮扶不能只‘输血’,这样只帮得了一时。要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开拓产业项目发展,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以产业的振兴,推动实现三合界的全面振兴”。(钱华 邱齐心)
关键词: 第一书记